文/苏珊
大龄部日托中心 部长
与特殊孩子的相处,往往会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孩子的方式,甚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需要很多技巧才能hold住课堂。最近在与转衔组几位孩子的课堂碰撞中,觉得把握课堂甚是重要,这样与小朋友进行课程时,如此 so easy。
那么,如何做到能把握课堂呢?
第一、深度地了解,熟悉每一位孩子。
了解,深度地了解孩子的起点,才能更好的设计出适合孩子的课程目标以及适度的辅助。了解孩子的学习模式,才能给予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投入学习中;了解孩子的喜好,才能给予最深得孩子心的强化。
犹记得“五一”前夕,四川电视台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到善工体验一天“老师”的角色。在我教学了十分钟后,志愿者哥哥主动提出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发现看似简单的教学却变得“一切不在掌控之中”。究其原因:了解是基础,了解是得心应手的前提。
第二、发展共同注意。
有家长甚至老师,常常会抱怨孩子没有注意力。其实仔细想来,孩子不是没有注意力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只是跟我们没有共同的注意力。比如我们家“大飞机”小郭子,看飞机时的专注,我想估计九头牛都拉不回他的注意力。但是当你要求他跟随你的课程,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时,你会“悲催”的发现:完全不在状态,全没注意力的样子。
那么如何让孩子跟你共同的关注同一个事件,形成共同的注意呢?这是一堂让我印象深刻的水果蔬菜卡片认知课。也许普通小朋友,当我发问“这是什么”的时候,他会顺其自然的跟着我的引导同时关注卡片。可是对于当时课堂中的三个特殊小朋友来说,当我极力的想要发问孩子“这是什么?”,得到的反馈都是东张西望,各自在关注不同的点。
如何进行,怎么办?
我注意到:毛妹妹一直在念叨“妍妍吃东西喽”,关键是那个尾音“喽”字,念叨得相当有范儿。我开始极夸张模仿着她,“妍妍想吃东西喽”“妍妍想吃什么喽”“妍妍想吃+水果喽”,同时出示我的卡片。OK,管用了,毛妹妹听到跟她一样的语言、语调后,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我所引导的卡片,跟着我认识起来。当轮到“小郭子”童鞋时,那又得换着花样了,用他喜欢的夸张表演、火炮等形式。比如夸张的比划说着,放个火炮到+卡片(出示卡片、认知教学),然后“嘣、嘣、嘣”“,还要装着手指嘴上摩擦点火,然后被火炮炸开花的样子,当然,我们“小郭子”也是乐开了花。
总之,一堂课中,一定不能是老师主导型的讲解,孩子必须跟你共同在关注着同一目标,有着共同注意,才能更好在课程中实现认知、操作以及情感的互动交流。所以发展跟孩子相似的语言、语调、玩法,把自己置身于孩子,才能更好吸引孩子与你有共同的注意点。同时,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吸引方式,我们的方式也一定是个别化的。
第三、学会忽略细节 牢牢把握主线。
相信在特殊孩子的课堂中,总有那么1-2个“熊孩子”,让课程进行过程充满挑战和曲折,在我接触的孩子内,我把他们分为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我们尼玛弟弟的“叨叨”型选手,尼玛弟弟总的算是个温柔的“熊孩子”,顶多就是在遇到自己不擅长的手工活动时,会手缩着表示抗拒,嘴巴叨叨“不穿珠子、不拉拉链”。
对于这种温柔的“叨叨”型孩子,只要学会忽略,给予合适的辅助与夸奖,孩子就会逐渐的一步一步完成课程要求,课堂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进行。
第二种:我们小郭子的“打扰型”选手,对于小郭一型的孩子,总是会在课堂中,随意的玩旁边妹妹的“秀发”、随意抓别人正在进行的手工串珠线等等,属于闲不住的“打扰型”。对此,我们也不能过于的纠缠于改变他的这些细节,就管理这些问题而进行管理,适当的转移注意力到课程的主线中,所纠结的细节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对于“打扰型”的孩子,如果是在进行轮替手工类活动中,在等待的时间段内一定要让他的的手有事可做,不能闲置,不能闲置,不能闲置,重要的事说三遍。
第三种:我们豪哥的“破坏”型选手,比较具有杀伤力,课程中往往会故意让“口水满天飞”,或者是将手工用品到处撒地,试图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这时候,如果说我们停止了课程,开始纠缠于他的各种行为问题,那么其实我们输了,因为扰乱课堂,让老师措手不及的目的达到了。
该怎么做呢?我是如下几点建议:
1、对于“口水满天飞”的情况,如果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调整老师自己的位置,同时继续进行课程,期间不停的与“豪哥”进行课程的互动,以正向的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
当然,当发现“口水满天飞”的情况已经影响了课堂大局,语言平静的要求“豪哥”在距离合适的位置冷静的坐一下,待兴奋度降低后要求回课堂继续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于洒、倒手工用品的处理。
第一:老师一定要学会把握手工用品课堂中放置的位置和使用量,做到预防的效果。
第二:课程中一定会准备2-3种的手工用品交替使用,当出现手工用品已经洒、倒满地的情况,不要立马要求孩子捡起来,因为这样,也许孩子刚好达到了逃避的目的,而是拿出第二种手工用品,让孩子继续完成,待下课后再整理收拾洒倒的物品。
特殊孩子总是会给你更多的挑战, 我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同时,孩子也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助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对老师就是一种成长要求和磨砺、考验。当不同个性特点的孩子成为一个小组的成员,对老师的成长要求更上一层,但是我愿意做解决型、挑战型的老师,未来的路上与孩子相伴,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