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人金额
  • 赵鸣100.00
  • 李丽君100.00
  • 唐果儿50.00
  • 非攻沉香200.00
  • 曹宇仁200.00
  • 黄家锐100.00
  • 黄家锐100.00
  • 罗文超200.00
  • 吴艳兰100.00
  • 石芷沐100.00
  • 王志明333.00
  • 和淼66.00
  • 赵昱霖2000.00
  • 卿方露113.13
  • 邓***50.00
  • 宋明明300.00
  • 张雯100.00
  • 胡雅卓600.00
  • 文家智120.00
  • 詹旭阳100.00
  • 都子豪60.00
  • 唐莹200.00
  • 刘俊杰168.00
  • 吴玉馨1000.00
  • 周琳1500.00
  • 张国光200.00
  • 梅筠溪&梅箬影小朋友200.00
  • 蒲燕666.00
  • 陈甫200.00
  • 冯超200.00
  • 廖鉴之600.00
  • 蒲国富100.00
  • 叶晓勤100.00
  • 周晖600.00
  • 江海天200.00
  • 高若菡166.00
首页 > 详情:小戴童鞋的“弹指神通”

小戴童鞋的“弹指神通”

个案情况介绍:小戴,自闭症+多动症,9岁。大运动与精细动作良好,能运用日常语言,语速快,具在自闭症及多动症的典型特性。

行为表现:学员常常不分时间、地点将教室内的玩具、拼图、粉笔、笔等物品,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弹”入柜子的缝隙。学员从小便有“弹”东西的行为,在家和外出时会弹米饭、小树叶、烟头等物品。

行为分析:此行为属于学员的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学员的兴趣爱好集中为拼图、玩瑜伽球,最强的爱好仍然为弹各种物品。

行为干预原因:此行为造成玩具、拼图、粉笔等的缺少,学员、老师常常找不到写字的笔,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困扰。

行为干预的阶段

第一阶段:制止——拉锯战。当时的我也许和大多数对待普通孩子的家长、老师一样,对于孩子这种“弹”的不适当行为,一开始想到的是对这种不适当行为进行阻止,所以当学员出现“弹的行为时,便对学员发出了“不可以的指令,甚至在学员无视指令的时候,还会采取短时罚站的惩罚方式,来让学员明白对这一行为的不允许。结果是发现在第一阶段的矫正中,其实与学员进行的是反复式“拉锯赛,不停发出“不可以”指令和学员“go  on”的拉锯,不过虽然是不成功的拉锯,但是也开始让学员逐渐开始有“不可以”的概念。

第二阶段:替代——反思。当“扼杀”不行的时候,我开始想到替代性的游戏玩法---玩瑜伽球和玩拼图,甚至是采取了发展风格相似的弹弹珠的游戏,企图替代掉学员的这一爱好,所以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要求学员玩拼图、瑜伽球等。但是结果还是发现,玩瑜伽球和拼图、弹珠即使降低了频率,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替代这一执着的爱好,我的困扰依然在。我开始反思,对于一个从小就执着的兴趣爱好,为什么我总是去想着替代或阻止呢?这样的替代和阻止是否能够成功呢?答案是“NO”,所以想来与其劳心劳苦的“扼杀学员的这一爱好,不如让学员“爱好”合乎我们能接受的规则范围,也许才是问题的关键,才能解决我们的困扰。

IMG_4517_JPG

第三阶段:规则——限制。我开始思考什么样才是我们能接受的规则呢?答案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物品、物品弹放的合适位置。

合适的时间——我们制定学员的结构化时间课程表,在上课时段对于学员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学员也是一个喜欢受夸奖的孩子,常常还会主动要求老师说:“苏老师,你说我好棒”,所以在课程中对于学员的细微进步,都会及时的进行夸奖,以此来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让学员在上课时间不再更多的关注于自己这一固着的兴趣爱好,下课时间便给予学员充分的自由。

合适的物品——鉴于学员不会准确的辨别哪些物品是否合适弹,我们为学员专门准备了属于自己的盒子,标注上自己的名字,里面放上了整理教室淘汰出来的各种拼图、彩笔,随时教导提醒学员,“盒子”里的才可以弹。

物品弹放的合适位置——为什么还要要求有合适的弹放位置呢?第一是为了保证教室的整洁性,不让物品“满天飞”。第二是在不停与学员“友好较量”的过程中,其实发现学员不仅是享受“弹指一挥”的乐趣,还享受的是物品弹入柜子细缝内的成就感。教室里有24个柜子的缝隙,当学员盒子物品全部弹完进入缝隙,整理起来很有难度时,学员便会失去耐心整理可弹的物品,开始不遵守合适物品的规则。这一贯的连锁反应让我们觉得,弹放入合适的位置,是必然的选择。关键在于即便是精心为学员做了精美的“弹放盒”,但是给予的不是学员想要的,一切都是徒劳。偶然重温行为矫正的书籍,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小白鼠压杆获得食物,强化小白鼠不停压杆的行为,那没有食物出现,岂不消退压杆的行为?同理,当学员不能获得弹入缝隙的成就感,是不是也会消退掉弹入24个柜子缝隙的行为呢?好吧,尝试吧,开始对23个柜体进行改造,封掉所有的缝隙,只留下一个柜子缝隙供学员娱乐,当然,这一改造后,学员在不停的试探后无功后,停留在了我们所要求的柜缝内。 

IMG_4535_JPG

     一切算是有一个改变的导向了,但是孩子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动态思维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坚守原则的“较量”,见招拆招,最终引导孩子的行为向着合乎规则方向。

    自闭症的孩子,刻板行为及狭窄的兴趣可能伴随终身,在合乎社会基本道德的原则下,“堵”不如“疏”,如果能导向更有意义的活动则会更具实际功能。


作者介绍

苏珊: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现任:善工家园助残中心大龄部部长、ISP主管老师
获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

发布时间: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