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家里把妹妹的新玩具给搞坏了”
“他回家又吃多了,拉肚子了”、
“一有不如意,他就在家里面又哭又闹”……
常常会听到有特殊孩子家长在抱怨,
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很无奈。
要管不知如何管,
不管又害怕引起的后果严重 。
因此区分哪些行为该管,
哪些行为不用管就变得尤为重要。
成年心智障碍人士的特质包括了“认知障碍”、“感官障碍”和“情感障碍”,而这些特质决定了他们“行为第一”。
很多时候,要让成年心智障碍人士“无障碍”地走进社会,一方面需要社会的包容;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我们的成年心智障碍人士能形成一种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
因此哪些行为需要干预则成为了基础。
需要管的行为一定是有问题的,
而问题行为总结出来可以分成三大类:
1. 攻击自伤与破坏性行为:打、掐、撞、抓、咬、踢、砸、毁物、扔东西、家具上蹦跳、脱衣或谩骂等。
2. 逃避或拖延性行为:离座、跑动、躺在地上、哭闹等。
3. 自我刺激性行为:重复性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翻白眼、闻味、搓手指、玩圆盘等。
如果说上述三种分类对于成年心智障碍人士的行为认识还比较专业性,
那么下面的三种类型则更加简单直白:
1. 影响到自己健康的行为:打自己、抠自己陈旧伤疤、撞墙等都是属于自伤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可能会有“自我刺激”、“引起他人关注”、“情绪宣泄”等。
2. 影响到他人健康的行为:打他人、掐他人、向他人吐口水等都是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包含了“自我保护”、“情绪宣泄”、“引起他人关注”等。
3. 影响到社会秩序的行为:哭闹、大声喧哗等不利于我们成年心智障碍人士的社会融入,即使这些行为背后没有对自己或他人带来一些实际性的伤害。
成年心智障碍人士的很多行为习惯已经成形,
要加以改善或纠正是比较困难的事。
有些行为需要“管”,而有些则可以忽略。
因此,把我们“认为需要管”的行为放入表中,
再来筛选哪些是“该管”哪些是“不用管”,
哪些需要优先,
哪些可以通过一些方式适当延后处理即可。
心智障碍人士常常有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会困扰自己与身边的人,其实“普通人”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心情不好时见谁都“暴躁”。
对此,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创设更加尊重、接纳、包容的环境,但也期待他们能够有所改变,有能力做出被尊重,更容易融合进社群的行为与举动。
行为问题的判断与界定其实可以有一种更容易但相对主观的方法,即身边的人是否能够接受这种行为。如果所有人都“难以接受”,那这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而解决或管理行为问题,则是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分析判断、尝试、强化、消退等技术方法来进行。专业老师能够为家长和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帮助,只为把生活过成“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