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人金额
  • 茜茜小朋友209.90
  • 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碍者家庭关爱协会32305.58
  • 北京勇勇妈妈1000.00
  • 李青300.00
  • 蒲泓洁1000.00
  • 珠珠100.00
  • 关智丹300.00
  • 董方兰100.00
  • 宋玉成100.00
  • 覃思文320.00
  • 王雷500.00
  • 叶晓勤100.00
  • 张雯100.00
  • 陈路200.00
  • 石渝380.00
  • 付子鹤同学318.00
  • 刘芳100.00
  • 游杰夫66.60
  • 番茄妹妹316.00
  • 黄蒙100.00
  • 江庚雨166.66
  • 李勇锐300.00
  • 巴希100.00
  • 何元120.00
  • 王粵芳500.00
  • 邱剑100.00
  • 都子豪60.00
  • 谢天100.00
  • 蒋臣全36600.00
  • 谢春雷200.00
  • 张平200.00
  • 罗晓霞&杨清山200.00
  • 张林500.00
  • 周艳100.00
  • 潘云龙100.00
  • 邱文浩100.00
首页 > 详情:【善工家园】你是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者!

【善工家园】你是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者!

通常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教育方式的一种投射,所有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带”。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在居家环境中,给予足够的机会与支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管理,这个希望才不会变成“无望”。

1_jpg


作者最近遇到的一个事情。孩子今年2岁半,睡前刷牙的习惯已经坚持一年多了。最近生病,身体不舒服,晚上刷牙的时候表现出一点点不愿意,爸爸在旁边说了一句:“他不想刷就算了,身体不舒服。”

孩子听了就更抗拒了,接下来的好几天都不再配合刷牙,即使身体已经康复,刷牙的事情还是变成了他抗拒的事情。心累,有点儿前功尽弃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190712102042_jpg

不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家庭,甚至不一样的问题,可在处理时却都有相同或类似的难题。孩子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引起家长的担心和关注,就免不了对儿童进行“管理和教育”。

作为特殊儿童家长干预孩子,说容易也容易,角色来说首先是儿童,然后才是特殊儿童。但说难又很难,要懂怎么去评估,怎么记录数据,怎么选定目标,怎么去分析每个行为背后的前因、后果等等,都涉及到专业化干预的问题。所以家长在管理过程中才会向老师吐露出现的种种难题——“问题太多不知从何管起”、“说不听,打没用”、“在学校听老师的,回去就不会这样做了”、“管了一段时间效果甚微”等等困惑。

 

应用行为分析(ABA)科普文章中有一个观点:成人对儿童的管理,常常源于管理“问题”,终于管理“问题行为”。本文从“问题、分析、对策”三个层面,简单地解读三条比较实用的“家庭管理技巧”。

微信图片_20180928112653_jpg

微信图片_20190712102057_jpg



一、问题太多,不知从何管起

微信图片_20190712102101_jpg

当家长没有一个短期或长期的干预目标,那么在每天陪伴孩子的短暂时光里是迷茫的。今天教配对,明天教认字,今天练行动指令,明天练习拍球踢球......当我们孩子的能力还不足以一次学这么多时,那不停的变换内容,是很难有显著的进步的。

专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目标选定,讲解起来是个大课件。这时通常建议家长理清自己的思路想一下,要是独自带孩子玩耍、外出、吃喝拉撒睡的生活时,最最让你头痛的是什么。建议不要超过三件事,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管,到最后越是效果甚微。理清思路后,就能清晰的明白自己的孩子哪里最需要你的帮助——可能是想到带他外出就头痛,可能是随意的大小便,可能是随时的情绪爆发,可能是重复性的语言或身体反应,甚至可能是不会擦屁股,不能独自刷牙洗脸,不能独自做自己会的事情……这应该能简单粗暴的让家长大概清楚当务之急,在家的时间宝贵,你最该去管理或引导孩子哪些行为了。

简单来说,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找到孩子的最佳学习目标。整个过程像一个漏斗,可能无法使所有事情都很快变好,但抓住重点才能有效执行。

234_png



二、说不听,打无用

微信图片_20190712150358_jpg

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打打就能“变好”,就能养成好习惯,那教育者可能就面临失业了。但一味地给孩子讲道理,想靠嘴巴说服他们,也是难以实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温柔的坚持。比如:你让他过来,他却坐在地上不理不睬的玩玩具,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过去,牵起他的手一起过来。不然远远的站着下指令,你可能说累了,孩子都原地未动。建议家长们要记住,不要随便给孩子发指令,但一旦说出去了,请记得无论是他主动的还是你强制协助的都要让他完成,因为这是在提高你的有效指令,避免你的话在孩子面前变成废话。换个高大上的说法叫“信言为美”。

如果家庭成员间对待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态度不一,那么孩子干预起来就会像文章开头的刷牙那样,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所以,家庭成员的默契和配合真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单来说:辅助从高到低,慢慢过渡到由低到高;坚持发“有效”指令,增加停顿,减少无效指令;统一行动;三者结合,才有可能让孩子“听话”起来。



三、行为干预的三个原则

微信图片_20190712150404_jpg



良好的行为和不良的行为与孩子所接受的奖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敲黑板划重点,请记住以下三点:

    奖励良好行为(及时且经常)

    不要“无意中”奖励不良行为

    惩罚某些不良行为(温和的惩罚方式)

 

1.奖励良好行为。当你的孩子出现“正向行为”(能力提高、行为改善等),一定要给予及时的奖励以使它(行为)以后频繁出现(强化)。记住一定要立刻马上给予奖励,毫不吝啬。如:孩子第一次坐马桶拉出粑粑了,请你拿出五星级的服务式微笑,拥抱他,夸奖他,鼓掌,“哇,你在马桶上拉的粑粑耶”。

划重点:表扬的话一定要具体,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太棒啦”。

2.不要“无意中”奖励不良行为。多数的不良行为,之所以会被“无意中”奖励,大概场景都是孩子的哭闹、发脾气、拍打自己或攻击他人的行为常令父母感到头痛、沮丧、生气。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为了及时让其停止这些行为而最终让步,答应了孩子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是父母的关注,也可能是具体的某样东西。重要的是,父母的让步和妥协强化了孩子以后更频发的出现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的对策方法——故意忽视他。故意忽视主要是保证你并没有无意中用注意力(关注)来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当你知道你的孩子只是哭闹,或对自己他人不会造成实质性伤害,环境相对安全时,请你当时在干嘛就继续干嘛。当孩子情绪稳定,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他充分的关注,然后孩子该继续做的事情请继续让其做完。例如:你与孩子在大街上走着,路过冰淇淋店,孩子哭闹要冰淇淋,你既然开口说了“不买”,就一定不要买,你可以等他哭完发泄后,继续牵着他的手向前走。

3.惩罚某些不良行为(温和的惩罚方式)。有时我们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可能不得不用到一些惩罚,而温和的惩罚可以减少或消除某种不可接受或危险的行为。但请记住是温和的惩罚方式,如:训斥、自然结果,暂时隔离等等。

训斥——顾名思义,直接批评他的错误,表明你不喜欢甚至讨厌他出现的这个行为,如: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可以非常严厉的告知他“不可以打人”。

自然结果——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尿裤子后,自然的结果就是裤子湿哒哒的会有不舒服感。这个时候可以把孩子带到厕所告诉他,尿湿裤子是不对的,尿尿需要来厕所,并让其在马桶前站几分钟(一岁一分钟的计算方法)。站完后,再让其指认一下尿尿的地方,引导孩子指一下马桶。这是教孩子将不好的行为与随后的结果产生联系。当然,这需要家长相当有耐心才行。

暂时隔离法——当孩子的情绪异常激动,破坏性较强时,出现打人/咬人等攻击类行为,损物等破坏类行为,或不能服从指令,及时终止错误行为等。暂时隔离法可以有效帮助你纠正孩子经常出现的冲动性,攻击性,情绪性以及充满敌意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行为是有功能性的,

可观察和可测评,

同时也可以从前、中、后

三个阶段加以影响和引导的。

家长如果了解得多一些,

解决问题自然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孩子的改变是个人、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个角色缺一不可。

教育是持续且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参与的重要性,

需要家长们保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

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

家长可多与老师交流,

一起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作       者

ISP主管老师

王 池 华

发布时间: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