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人金额
  • 茜茜小朋友209.90
  • 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碍者家庭关爱协会32305.58
  • 北京勇勇妈妈1000.00
  • 李青300.00
  • 蒲泓洁1000.00
  • 珠珠100.00
  • 关智丹300.00
  • 董方兰100.00
  • 宋玉成100.00
  • 覃思文320.00
  • 王雷500.00
  • 叶晓勤100.00
  • 张雯100.00
  • 陈路200.00
  • 石渝380.00
  • 付子鹤同学318.00
  • 刘芳100.00
  • 游杰夫66.60
  • 番茄妹妹316.00
  • 黄蒙100.00
  • 江庚雨166.66
  • 李勇锐300.00
  • 巴希100.00
  • 何元120.00
  • 王粵芳500.00
  • 邱剑100.00
  • 都子豪60.00
  • 谢天100.00
  • 蒋臣全36600.00
  • 谢春雷200.00
  • 张平200.00
  • 罗晓霞&杨清山200.00
  • 张林500.00
  • 周艳100.00
  • 潘云龙100.00
  • 邱文浩100.00
首页 > 详情:使用ABC表记录行为与情绪问题干预的步骤(一)

使用ABC表记录行为与情绪问题干预的步骤(一)

在日常面对身心障碍的学员时,常常遇到需要干预的“行为问题”,并且由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不同,往往需要先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善工家园的老师们常会用3I-T-12-1《ABC行为观察支持表》进行观察记录,新入职的老师在自己使用或者请家长协助记录一些行为时,往往出现要点偏差,易造成后续判断诱因、制订干预计划时的不便,故将使用ABC表的一些要点梳理如下:

一、界定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出现的这个“问题行为”真的需要干预吗?需要家长和老师取得共识,可按问题行为的三个等级进行判断,并结合其紧迫性考虑。

例:本月内每天在机构有倒地大哭3-5次,或更多,严重影响其情绪及小组秩序;发情绪时有自伤(自己打耳光)、伤人(以头撞,以指掐老师或身边人),毁(扔)物,次数频繁;因事件激发哭泣时间长达2小时;此类可定为一级行为问题。

咬手背致陈旧型伤、咬指甲常导致流血、坐在座位上哭泣持续15分钟以上难以缓解;经过老师身旁时会凑近闻老师头发,或会用手抚摸头发;此类可定为二级行为问题;

课程时段坐约10分钟即站起,在教室内转几圈,老师招呼后约2分钟后归座;空闲时常前后摇晃座椅,大声呼吸对他人造成一定影响;常紧搂老师手臂或腰肢(或藏于腋下),用力较大引起老师不适;此类可定为三级行为问题;

“问题行为”的分级也会有一些模糊的分界,视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与生态环境而可能有所不同,如上述的闻老师头发,大年龄学员与小年龄学员相比,大龄者需要解决的急迫性、稳定性就要高出很多。

二、描述“行为问题”——请准确描述该行为或问题。要点,不加判断,应写清频率、行为表现、持续时间。

例:小美发情绪时,会以极快速度抓扯身边人的衣物(抓衣领较多),如老师欲控制其双手,则会抓掐手掌、手臂、面颊或其它部位。情绪良好时可一整天不发作,情绪不稳时,一天可攻击5-10次。

目标的起点与预期:降低攻击行为次数,预期由每天5-10次降至2-5次。

三、开始记录——前面的界定问题和描述问题完成,开始使用ABC记录表了。

A——前事。之所以不写成“前因”,是因为很多老师在做这个记录的初始就在“分析”原因了,他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点不利于后续的综合判断,所以采用前事来暂时定义。需要记录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当时场景或事件、身边人物(双向影响人物)的言行。

B——行为。通常是指已界定的那一种行为或类似、延伸行为(如抓人不成改为踢咬)

C——结果。定义为在前述行为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使该行为增加、停止、减少或者有其它变化。

例1:A——上午8时45分,C23教室、家长刚送学员进入教室,本组学员4人,马老师、欧老师、邹老师、刘老师、小美家长在场。现场声音较嘈杂。家长正与老师交流学员情况;

B——小美突然伸手抓住妈妈衣领不放,眼睛转盯着A老师。B老师上前想让学员放手,僵持约2分钟,小美伸手准备抓B老师,B老师控制住双手。

C——老师与学员相互坚持约2分钟,刘老师上前安抚,递给学员喜欢玩雪花片一枚,学员接过后开始玩,掰边角并放入口中咬,5分钟后安静,正常参与课程。至10时,未再发生情绪问题。

如果有从家长口中了解到原因,可写在A项后,如:家长告知,晨起后早餐没胃口,仅吃了平日的一半量早餐,也未带其它食品入园。或还有:家长随即告知,没吃饱,也只有等中午饭才能吃东西了。——写到如上即可,不用加上推测:“猜测可能是有点饿了或者没睡醒时就没吃,现在醒了又想吃了。”之类的。

ABC记录表应记录至少一个周期(通常以月为单位)的同一种“行为问题”,才能为后续的诱因分析提供依据。我们即使在向专业督导请教如何解决某一行为问题时,如果不能准确描述、提供素材依据,督导老师也常因为不了解该学员,而只能依经验,给予方向性的提点或指导。

数据分析、制订干预方案并及时调整、检核干预效果下回分解

 

作者介绍

杨明昆:成都市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服务副主任。

发布时间:2017-11-01